第095章 第 95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095章 第 95 章
當然, 如何讓劉宏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此等事稍後再議,當下得先接待蔡邕。
自從田沖帶著蔡邕去實地考察楊家軍治下土地的物價水平,工資水平, 糧食豐收情況之後, 這事兒已經兩三個月了。
在此期間, 蔡邕實則擁有自由之身。
倘若他驟然決定悄然潛逃,或許也能如願, 然而人家並未行此事, 反倒似乎對楊家軍治下的生民情況滿懷好奇。
其間, 蔡邕還給楊秋傳遞了數封書信, 問楊秋還有沒有其他有意思的書籍給他看看,他全部都感興趣。
在這一過程當中, 楊秋甚至還借給了他數本樂譜,畢竟蔡邕乃是一位全才,音樂、繪畫、藝術、數術、文學,諸般技藝皆略知一二。
而這段時日, 田沖和鄧容已然敲定了錢幣的兌換比率, 蔡邕也徹底閑適下來,全然沈醉於楊秋近期送來的一批嶄新書籍之中。
說來,他著實欣賞楊秋這裏海量的紙質書籍,即便在朝廷中樞,似乎也難以覓得如此規模龐大的藏書, 並且還都是由珍貴的紙張精心裝訂而成。
要知道,即便在洛陽, 張氏作坊所生產的紙張依舊價格高昂,結果楊秋他們這裏竟然能夠直接量產, 令人望之便心生艷羨。
畢竟知識向來是一件昂貴的事情,但是楊秋秉持的理念是: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她有諸多途徑可以賺取錢財,但是書籍紙張之類的物品,只要不出現大量虧損即可,她完全能夠從其他方面予以補貼。
因此,楊秋他們這邊處理公文皆采用紙張,學堂之中所用的亦是紙張書籍。
倘若依舊沿用竹簡,那麽每日擡至楊秋處的公文竹簡,那必然是沈重異常。
這一過程同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依舊高昂,因而簡化為紙張辦公,實則是為了減輕成本。
當然,既然都大量用紙張辦公了,學堂裏面又有專門的書籍進行教學,所以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個技術已經成熟了。
說實話,這並不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只要培養出熟練的工人就行。
過去那幾年,楊秋在楊家寨就已經把這項技術研究出來了。
如今土地擴大,工坊也擴建得越來越大,熟練工人也越來越多,所以印刷書籍這件事情其實並不困難,至少比楊秋研究的其他技術要簡單很多。
不過這件事情不需要怎麽大力宣傳,因為楊秋這個團隊的人,除了令狐邵和荀諶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影響有多大,其實其他人好像沒有這種感覺。
大量的書籍印刷,意味著以後獲取知識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將會直接沖擊世家大族門閥對知識的壟斷。
理論上而言,世家大族定然會加以阻攔,然而問題在於,楊秋治下的世家大族,要麽已命喪黃泉,要麽早已逃之夭夭。
留下來的那些人根本就不敢反抗,所以不管他們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問題有多嚴重,他們已經服了,完全不打算進行反抗,畢竟還是性命比較重要。
可是蔡邕非常震驚,他此次來就是為了這件事情。
雖說他尚未親眼目睹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但他已然覺察,自己所閱覽的眾多書籍似乎並非由人抄寫而成。
那些書籍的字體皆一模一樣,故而蔡邕便聯想到了熹平石經,那曾是他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情。
如今竟然有書籍能夠做到字體毫無二致,蔡邕的心中萌生出一個巨大的猜想,於是他決定親自趕赴楊秋處求證,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蔡先生快請坐,我和孔叔方才正談論著蔡先生呢。”
蔡邕剛一踏入,楊秋和令狐邵便熱情萬分地招待了他。
這讓正準備問話的蔡邕還有點兒摸不著頭腦,怎麽感覺自己的問題可能沒辦法先問出來?
果不其然,待其坐下稍作歇息之後,楊秋便笑容滿面地開始寒暄起來。
“蔡先生,我上次贈送的那幾本樂譜如何?”
楊秋所送的皆是一些後世經典樂譜,這個話題雖說與自己的正事並無關聯,不過蔡邕仍是回答得興致勃勃。
“將軍借給我的樂譜,宛如天籟之音,可惜我竟然不識這些譜曲之人,如此卓越的才華怎會默默無聞?偏偏將軍這裏有諸多未展露頭角之人,可嘆不能與他們相見一面……”
楊秋心中暗自好笑,這都是來自未來的樂譜,又如何能夠相見呢?
不過當下這件事並非重點,楊秋旋即讓人取來一把琴,蔡邕正滿心疑惑楊秋究竟意欲何為,楊秋已然笑容盈盈地開口道。
“蔡先生,不如今日咱們以曲會友如何?今日天朗氣清,仰望蒼穹,俯瞰大地。
頓時憶起諸多年少時的往事,想起了一些已然分別的故友,一時之間想要彈奏一曲,不知蔡先生是否願意傾聽?”
“將軍請。”
蔡邕萬萬沒想到,這位以勇武聞名的女將軍竟然也精通彈琴之藝,剎那間興趣盎然。
實際上,他和楊秋的接觸頗為有限,除了最初作為使者進行談判時交談了寥寥數語,後來又因為自己女兒之事,確認了一下這位女將軍的意圖。
再往後兩人便很少碰面,一直是以書信往來交流。
主要是蔡邕請求楊秋再借給他一些書籍閱覽,而他對於楊秋的了解大多源於他人的泛泛之談。
在這些傳言當中,又或者說在楊家軍治下的這片土地之上,眾人對於這位女將軍的傳言基本上都是充滿崇拜之詞,皆言他們的將軍英明神武,體恤百姓,關愛老弱。
而在漢廷那邊,對於這位女將軍的傳言自然是狡詐陰狠,心機深沈,狂妄自大,諸如此類描述的言辭不絕於耳。
所以對於蔡邕而言,楊秋的形象更多的像是一個符號,一個楊家軍的領軍人物,一個漢朝的敵人。
哪怕他們之間有所交流,哪怕他還協助自己弟子田沖治學經濟,但實際上他對楊秋的感覺依舊是陌生的。
而楊秋當下要做的事情便是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蔡邕幫上一點小忙。
對於這種文人雅士,倘若用金錢去賄賂,那實則是一種羞辱。
而要是以武力相威脅,雖說目的或許能夠達成,但往後就休想再求對方為你辦事了。
文人之間有時行事不可過於直白,他們的迂回曲折需要更具風雅之韻,最好是以情動人。
所以楊秋將琴安放妥當之後,她緩緩地彈奏了一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①
這樣一首簡約的曲子,蘊含著一抹淡淡的哀愁與無奈,那悠揚的旋律仿佛能將人的心弦輕輕撥動。
而楊秋就這樣彈奏完了這首曲子,並且還主動吟唱了那幾句歌詞。
有時在夜深人靜的夢回時分,她會夢到許多年前的歡聲笑語。
因而楊秋的這一曲直接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深切的思念以及離愁別緒。
至少蔡邕聽完之後,雙眼已然濕潤,一旁的令狐邵更是微微有些驚詫。
他從未在將軍身上目睹過這般憂愁的情緒,將軍向來都是一個極為自信明朗之人。
若不是因為知曉將軍此刻正在用計套路蔡邕先生,他恐怕都要以為將軍此刻心情極為低落。
“此曲乃是何人所作?今日乃是頭一回聽聞,吾仿佛憶起了曾經無數次與友人告別的場景,令人潸然淚下……”
蔡邕是位情感豐富之人,此刻仿佛已然沈浸在了思念友人的情緒之中,楊秋微微淺笑了一下。
這曲子是改編而成的古琴曲調,算不上古代的樂曲,所以楊秋最初所送的樂譜當中並未包含此曲。
眼下她彈奏這首曲子,其實只是為了能夠更順利地進入下一個話題。
“乃是一位隱世高人所作,未曾留下姓名,但此詞曲總會讓人聯想到相隔千裏之外的家人與朋友。
蔡先生在楊家軍這裏已然做客許久,想必家人、朋友、弟子都甚是牽掛,蔡先生不妨給他們寫幾封書信報個平安,也好讓他們安心一些。”
“吾能夠給家人寫信?”
蔡邕大為詫異,他自然也渴望給家人傳遞平安的訊息,但此前他以為自己無法與外界通信,所以有些事情他也未曾強求。
畢竟在這裏每日都能享受美味佳肴,居住舒適,這般待遇已然遠超他的預想。
“自然可以,只是有件事情想要拜托蔡先生幫忙。”
楊秋此話一出,蔡邕的心頭瞬間便明了,一件事情交換另一件事情。
他能夠給家人寫信,但是這位將軍也需要他來辦一件事情,於是蔡邕謹慎地開口說道。
“吾能力有限,恐怕不一定能夠助將軍達成心願,所以將軍還是先說來聽聽,吾瞧瞧是否能夠幫上忙?”
果然有些謹慎,不過好在並非厭煩的語氣,所以先以琴會友來增進好感,這效果還是不錯的。
“其實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兒,蔡先生不是有一個弟子叫做顧雍嗎?恐怕已有好些年未曾相見了吧。
蔡先生最近新得了這麽多曲譜,聽聞顧元嘆擅長彈琴,蔡先生何不將這些曲譜分享給自己的弟子?”
顧雍出身於吳郡的顧氏家族,後來在孫吳政權當中擔任過諸多重要職位。
那邊的世家大族,向來擅長於造船,畢竟此時的沿海一帶實際上已經出現了海盜。
要打開這個突破口,其實有諸多方法,不過眼下既然蔡邕來了,那就借他弟子一用。
自然,蔡邕也聽懂了楊秋的言外之意,那便是他們對他的弟子顧雍感興趣。
相隔如此之遠,定然不會存在什麽仇怨,但也不能給自己的弟子帶來麻煩,於是蔡邕試探著問道。
“不知將軍為何對元嘆感興趣?”
“蔡先生也在楊家軍這裏停留了許久,來來往往有如此眾多的商隊,可惜大多都是北方的商隊前來。
實際上我們也期望能夠拓展一下南方那邊的商隊往來,所以還請蔡先生幫忙牽線搭橋,讓彼此認識一下?”
當然不能直接提及造船之事,不過以做生意作為理由,倒也頗為合理。
蔡邕在此地逗留許久,自然目睹了楊家軍轄下這片土地商業有多繁榮。
那些精美的瓷器,雕刻工藝精湛的琉璃,還有他在享用佳肴時所用到的食鹽與白糖,無不讓他深深沈醉其中。
近來,他還穿上了在楊家軍這邊頗為流行的棉衣以及內穿的羊毛衣衫,只覺溫暖異常。
而這些物品倘若銷往南邊* ,必定能夠賺得盆滿缽滿。
雖說身為漢臣似乎不應協助楊家軍壯大實力,然而蔡邕今日似乎提不起警惕之心,反倒沈浸在剛剛那首飽含淡淡哀思的曲調之中,這讓他莫名地開始想念起顧雍這位弟子了。
反正即便沒有他從中牽線,這些商隊也會源源不斷地前來,想來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於是,蔡邕應下了楊秋的請求,他願親自給自己的弟子寫一封信,而楊秋他們這邊將會將信件夾雜一同寄去。
在解決完這件事情之後,蔡邕一時琴性大發,彈奏了好幾首曲子,並且還和令狐邵一起詩文弄雅了好一會兒。
這之後,他似乎這才終於想起了一件正事。
不對呀,他來之前的那件事情到現在還沒問清楚呢。
於是,楊秋還沒來得及離開,蔡邕就已經詢問起他一直想要問的那件事。
“將軍,你借給我的那些書籍,我近日發現所有的字體竟然都是一模一樣,所以這些書籍並非由人抄寫而成,對嗎?”
這個問題,楊秋先是看了令狐邵一眼,只見令狐邵上前一步開口了。
“蔡先生是想問這些書籍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嗎?為何能夠做到字體保持一致?”
蔡邕連連點頭,此事實在是太過重要了,重要到讓蔡邕覺得,似乎這件事情能夠給這個世道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初我也曾前往洛陽見過熹平石經,先生所做的事情,千秋萬代都會被後人銘記。
而我們楊家軍則是將字的反向刻在木板之上,然後再印刷在紙張之上,所以字體都能夠保持一致,此種方法我們稱之為印刷……”
“原來如此,竟然是這樣!吾剛剛竟然未曾想到。”
蔡邕瞬間驚嘆不已,他怎麽就沒想到運用這種方法呢?
其實這根本算不上什麽奇妙非凡之事,就如同官員們平日裏所使用的印鑒一般。
這本來已經運用在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竟然沒有人想到用紙張來印刷。
但隨即,蔡邕又意識到,真的是沒有人想到嗎?
其實是因為紙的成本過高,像楊家軍這般大量印刷書籍,在漢廷那邊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更何況,身為世家大族出身的蔡邕,他瞬間就洞察到了印刷之術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倘若能夠大規模地印刷經學典籍,並且還能像楊家軍這樣開辦大量的學堂,教導眾人讀書習字,那豈不是天底下千千萬萬的人都能夠識字讀書了?
這是一件多麽冒險的事情,蔡邕不由得震驚地看向了楊秋。
“將軍竟欲使天下之人皆讀書習字?”
這世上當官的位置只有那麽多,若是人人都讀書習字,還有誰會願意種地,誰會願意做工匠,屆時這天下豈不是要大亂?
蔡邕所認為的天下太平,就是人人各司其職,每人都安分守己,在自己所屬的階層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就如同先賢所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般,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職責,父要盡父的義務,子要守子的本分,如此各安其位,天下方能有序,
倒是一下子將印刷術最大的危害或者優點想了出來,楊秋沒有直接正面回答,反而是先向蔡邕問了這樣一件事情。
“蔡先生,您有諸多作品文采斐然,若是百年千年之後,蔡先生覺得您的作品還會流傳於世嗎?”
這個問題讓蔡邕一時有些不好回答。
從情感上來說,他自然希望千百年之後還有人記得他這樣一個人,記得他的作品。
但若是直接說自己的作品會流傳,是不是顯得太不謙虛了?
“和眾多先賢相比起來,我的作品其實不值一提。但人可能都是有那麽一點妄想,若千百年之後還有人誇讚我的作品,我想那會是一件令我非常高興的事情。”
這個回答顯得較為中庸,楊秋笑著說道:
“我堅信蔡先生的作品定會一直流傳,但或許千年百年之後,大家爭論的並非蔡先生的作品本身,而是爭論那些作品到底是不是蔡先生所作?”
“何意?”
蔡邕有點沒弄明白楊秋這句話的意思,楊秋笑著隨意拿起了一本書。
“倘若蔡先生的書籍無法大規模印刷流傳,往後只是少部分人手中持有抄寫的書籍。
幾百年之後經歷一些戰亂,又或者遭遇一些火災水災,只有少部分人手中有所謂的蔡先生文集作品,到時候再有一些人假借蔡先生的名來偽作。
恐怕那時的人也難以分辨到底哪一個作品是蔡先生所寫了,因為流傳於世的書籍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這樣的解釋實在是太過清晰明了,蔡邕原本以為自己作品流傳於後世的最大困難是其不夠被人喜歡與接受,會被人遺忘。
但此刻他才明白,最大的困難是因為書籍實在是太難流傳到後世了。
隨便一點火災,一點戰亂,就足以毀滅大部分典籍。
這件事情在以前就已經多次發生,就像是如今仍未平息的今古文經之爭,恰好楊秋這個時候也開口了。
“蔡先生也知曉今古文經之爭,所以對於傳承這件事情,蔡先生覺得最為重要的是什麽?是讓儒家永遠立於朝堂之上,還是有無數的書籍能夠讓天下人流傳?”
在漢朝,又或者是上下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傳承都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甚至這種事情在某些時候比個人的性命還要重要。
就如同到現在都還沒有平息的今古文經之爭,兩邊的人為這件事情爭鬥了數百年,那可謂是你死我活。
畢竟道統之爭,向來就是有我沒他。
蔡邕其實對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都有所了解,但他相對更傾向於古文經學。
畢竟今文經學喜歡結合陰陽五行、讖緯之學,還常常喜歡微言大義,蔡邕著實不讚同今文經學這種治學的態度。
而兩邊爭了這麽多年,原因就是因為當年的傳承沒有做好。
說起來這件事情還跟秦始皇有些關系,焚書坑儒這件事情確實是對他的汙蔑,但他當年也確實坑殺了一些方士,燒毀了一些書籍。
只是後來儒家喜歡裝可憐,把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上,好像他們是最大的受害者。
但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當中,再加上數年的戰亂,確實有很多書籍遺失在了時間的長河之中。
所以今文經學就這樣誕生了,當時很多儒生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然後用隸書的方式記錄了下來,這便是今文經。
至於古文經,據說當時有一批典籍藏在了孔子舊宅的墻壁之中,後來被人找了出來,還有一些是在民間征集而來的。
這其中有沒有政治運作現在已難以說清,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雖然存在利益之爭,但其實也是因為傳承出現了問題。
所以楊秋的這一發問,蔡邕自然理解了楊秋的言下之意。
只有將書籍傳遍於天下,讓知識傳播在越來越廣的人群當中,文明的傳承才不會出現問題,這似乎很有道理,簡直讓人無法辯駁。
可是這件事情的危害究竟有多大?這位女將軍到底是否清楚?
楊家軍的政治宣言已經流傳到了漢廷,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勞者有其得,不得不說,這樣的世界似乎沒什麽不好。
但是想讓天下人都讀書識字,這還是太過冒險了,所以蔡邕沒有再詢問關於印刷術的事情,反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將軍覺得,天下動亂的根源是什麽?”
“因為饑餓。”
楊秋的回答極其簡潔,沒有任何花言巧語,更沒有對聖人的言語進行引經據典,也沒有說什麽天子昏庸,朝堂大臣不賢,又或者是宦官之徒橫征暴斂。
雖然這些都是導致動亂的原因之一,但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不管哪個人貪汙了,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糧食不夠吃,大家饑餓才會造反。
小部分的叛亂各有各的緣由,但能讓天下千千萬萬的人響應,就是因為饑餓。
這一個答案大大出乎蔡邕的意料,他原本以為楊秋會說什麽天子昏庸,宦官橫征暴斂之類的話語。
“那將軍是否可知,天下千千萬萬的人都讀書了,人人都想當官,到時候還有誰會想去種地,到那時天下的人還能吃飽飯嗎?”
“難道讀書就要為官嗎?”
楊秋此言一出,蔡邕還未能理解其中深意,楊秋便已經繼續闡述起來。
“楊家軍治下的學堂,讀書習字之後,會有人專門鉆研農學,有人專門鉆研工匠之學,有人專門鉆研數術,有人專門鉆研兵法,有人專門鉆研醫學……蔡先生難道不覺得,這些事情的傳承同樣極為重要?”
這番話一說出來,蔡邕更是感受到了一種驚訝和深深的擔憂。
他想到了楊家軍治下的商業繁榮,想到了這位將軍任用的官吏似乎很多都並非儒生出身。
“將軍莫非想要拋棄儒學治國?”
這豈不是要與天下的士子為敵。
楊秋輕笑出聲。
“蔡先生誤會了,天下萬事萬物,本就各有其效用。
有人讀書明理,心懷天下;有人經商逐利,通財達貨;有人務農植桑,耕耘稼穡。
儒者以教化啟民智,墨者憑強工興百業,法家依律法治黎庶,兵家借謀略壯國威,農者勤耕耘飽民眾,商者常奔波富國民。
天道既讓萬事萬物皆具不同優長,原是要讓眾人各盡其能治理天下,而非相互鄙夷,更不是徑直劃分什麽三六九等。此等做法,實乃荒謬至極!”
蔡邕聞言,他整個人都忍不住站立起來,身體顫抖不已,這是多麽瘋狂的舉動。
“將軍此舉,簡直瘋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當然, 如何讓劉宏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此等事稍後再議,當下得先接待蔡邕。
自從田沖帶著蔡邕去實地考察楊家軍治下土地的物價水平,工資水平, 糧食豐收情況之後, 這事兒已經兩三個月了。
在此期間, 蔡邕實則擁有自由之身。
倘若他驟然決定悄然潛逃,或許也能如願, 然而人家並未行此事, 反倒似乎對楊家軍治下的生民情況滿懷好奇。
其間, 蔡邕還給楊秋傳遞了數封書信, 問楊秋還有沒有其他有意思的書籍給他看看,他全部都感興趣。
在這一過程當中, 楊秋甚至還借給了他數本樂譜,畢竟蔡邕乃是一位全才,音樂、繪畫、藝術、數術、文學,諸般技藝皆略知一二。
而這段時日, 田沖和鄧容已然敲定了錢幣的兌換比率, 蔡邕也徹底閑適下來,全然沈醉於楊秋近期送來的一批嶄新書籍之中。
說來,他著實欣賞楊秋這裏海量的紙質書籍,即便在朝廷中樞,似乎也難以覓得如此規模龐大的藏書, 並且還都是由珍貴的紙張精心裝訂而成。
要知道,即便在洛陽, 張氏作坊所生產的紙張依舊價格高昂,結果楊秋他們這裏竟然能夠直接量產, 令人望之便心生艷羨。
畢竟知識向來是一件昂貴的事情,但是楊秋秉持的理念是: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她有諸多途徑可以賺取錢財,但是書籍紙張之類的物品,只要不出現大量虧損即可,她完全能夠從其他方面予以補貼。
因此,楊秋他們這邊處理公文皆采用紙張,學堂之中所用的亦是紙張書籍。
倘若依舊沿用竹簡,那麽每日擡至楊秋處的公文竹簡,那必然是沈重異常。
這一過程同樣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依舊高昂,因而簡化為紙張辦公,實則是為了減輕成本。
當然,既然都大量用紙張辦公了,學堂裏面又有專門的書籍進行教學,所以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個技術已經成熟了。
說實話,這並不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只要培養出熟練的工人就行。
過去那幾年,楊秋在楊家寨就已經把這項技術研究出來了。
如今土地擴大,工坊也擴建得越來越大,熟練工人也越來越多,所以印刷書籍這件事情其實並不困難,至少比楊秋研究的其他技術要簡單很多。
不過這件事情不需要怎麽大力宣傳,因為楊秋這個團隊的人,除了令狐邵和荀諶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影響有多大,其實其他人好像沒有這種感覺。
大量的書籍印刷,意味著以後獲取知識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將會直接沖擊世家大族門閥對知識的壟斷。
理論上而言,世家大族定然會加以阻攔,然而問題在於,楊秋治下的世家大族,要麽已命喪黃泉,要麽早已逃之夭夭。
留下來的那些人根本就不敢反抗,所以不管他們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問題有多嚴重,他們已經服了,完全不打算進行反抗,畢竟還是性命比較重要。
可是蔡邕非常震驚,他此次來就是為了這件事情。
雖說他尚未親眼目睹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但他已然覺察,自己所閱覽的眾多書籍似乎並非由人抄寫而成。
那些書籍的字體皆一模一樣,故而蔡邕便聯想到了熹平石經,那曾是他引以為傲的一件事情。
如今竟然有書籍能夠做到字體毫無二致,蔡邕的心中萌生出一個巨大的猜想,於是他決定親自趕赴楊秋處求證,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蔡先生快請坐,我和孔叔方才正談論著蔡先生呢。”
蔡邕剛一踏入,楊秋和令狐邵便熱情萬分地招待了他。
這讓正準備問話的蔡邕還有點兒摸不著頭腦,怎麽感覺自己的問題可能沒辦法先問出來?
果不其然,待其坐下稍作歇息之後,楊秋便笑容滿面地開始寒暄起來。
“蔡先生,我上次贈送的那幾本樂譜如何?”
楊秋所送的皆是一些後世經典樂譜,這個話題雖說與自己的正事並無關聯,不過蔡邕仍是回答得興致勃勃。
“將軍借給我的樂譜,宛如天籟之音,可惜我竟然不識這些譜曲之人,如此卓越的才華怎會默默無聞?偏偏將軍這裏有諸多未展露頭角之人,可嘆不能與他們相見一面……”
楊秋心中暗自好笑,這都是來自未來的樂譜,又如何能夠相見呢?
不過當下這件事並非重點,楊秋旋即讓人取來一把琴,蔡邕正滿心疑惑楊秋究竟意欲何為,楊秋已然笑容盈盈地開口道。
“蔡先生,不如今日咱們以曲會友如何?今日天朗氣清,仰望蒼穹,俯瞰大地。
頓時憶起諸多年少時的往事,想起了一些已然分別的故友,一時之間想要彈奏一曲,不知蔡先生是否願意傾聽?”
“將軍請。”
蔡邕萬萬沒想到,這位以勇武聞名的女將軍竟然也精通彈琴之藝,剎那間興趣盎然。
實際上,他和楊秋的接觸頗為有限,除了最初作為使者進行談判時交談了寥寥數語,後來又因為自己女兒之事,確認了一下這位女將軍的意圖。
再往後兩人便很少碰面,一直是以書信往來交流。
主要是蔡邕請求楊秋再借給他一些書籍閱覽,而他對於楊秋的了解大多源於他人的泛泛之談。
在這些傳言當中,又或者說在楊家軍治下的這片土地之上,眾人對於這位女將軍的傳言基本上都是充滿崇拜之詞,皆言他們的將軍英明神武,體恤百姓,關愛老弱。
而在漢廷那邊,對於這位女將軍的傳言自然是狡詐陰狠,心機深沈,狂妄自大,諸如此類描述的言辭不絕於耳。
所以對於蔡邕而言,楊秋的形象更多的像是一個符號,一個楊家軍的領軍人物,一個漢朝的敵人。
哪怕他們之間有所交流,哪怕他還協助自己弟子田沖治學經濟,但實際上他對楊秋的感覺依舊是陌生的。
而楊秋當下要做的事情便是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蔡邕幫上一點小忙。
對於這種文人雅士,倘若用金錢去賄賂,那實則是一種羞辱。
而要是以武力相威脅,雖說目的或許能夠達成,但往後就休想再求對方為你辦事了。
文人之間有時行事不可過於直白,他們的迂回曲折需要更具風雅之韻,最好是以情動人。
所以楊秋將琴安放妥當之後,她緩緩地彈奏了一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①
這樣一首簡約的曲子,蘊含著一抹淡淡的哀愁與無奈,那悠揚的旋律仿佛能將人的心弦輕輕撥動。
而楊秋就這樣彈奏完了這首曲子,並且還主動吟唱了那幾句歌詞。
有時在夜深人靜的夢回時分,她會夢到許多年前的歡聲笑語。
因而楊秋的這一曲直接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深切的思念以及離愁別緒。
至少蔡邕聽完之後,雙眼已然濕潤,一旁的令狐邵更是微微有些驚詫。
他從未在將軍身上目睹過這般憂愁的情緒,將軍向來都是一個極為自信明朗之人。
若不是因為知曉將軍此刻正在用計套路蔡邕先生,他恐怕都要以為將軍此刻心情極為低落。
“此曲乃是何人所作?今日乃是頭一回聽聞,吾仿佛憶起了曾經無數次與友人告別的場景,令人潸然淚下……”
蔡邕是位情感豐富之人,此刻仿佛已然沈浸在了思念友人的情緒之中,楊秋微微淺笑了一下。
這曲子是改編而成的古琴曲調,算不上古代的樂曲,所以楊秋最初所送的樂譜當中並未包含此曲。
眼下她彈奏這首曲子,其實只是為了能夠更順利地進入下一個話題。
“乃是一位隱世高人所作,未曾留下姓名,但此詞曲總會讓人聯想到相隔千裏之外的家人與朋友。
蔡先生在楊家軍這裏已然做客許久,想必家人、朋友、弟子都甚是牽掛,蔡先生不妨給他們寫幾封書信報個平安,也好讓他們安心一些。”
“吾能夠給家人寫信?”
蔡邕大為詫異,他自然也渴望給家人傳遞平安的訊息,但此前他以為自己無法與外界通信,所以有些事情他也未曾強求。
畢竟在這裏每日都能享受美味佳肴,居住舒適,這般待遇已然遠超他的預想。
“自然可以,只是有件事情想要拜托蔡先生幫忙。”
楊秋此話一出,蔡邕的心頭瞬間便明了,一件事情交換另一件事情。
他能夠給家人寫信,但是這位將軍也需要他來辦一件事情,於是蔡邕謹慎地開口說道。
“吾能力有限,恐怕不一定能夠助將軍達成心願,所以將軍還是先說來聽聽,吾瞧瞧是否能夠幫上忙?”
果然有些謹慎,不過好在並非厭煩的語氣,所以先以琴會友來增進好感,這效果還是不錯的。
“其實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兒,蔡先生不是有一個弟子叫做顧雍嗎?恐怕已有好些年未曾相見了吧。
蔡先生最近新得了這麽多曲譜,聽聞顧元嘆擅長彈琴,蔡先生何不將這些曲譜分享給自己的弟子?”
顧雍出身於吳郡的顧氏家族,後來在孫吳政權當中擔任過諸多重要職位。
那邊的世家大族,向來擅長於造船,畢竟此時的沿海一帶實際上已經出現了海盜。
要打開這個突破口,其實有諸多方法,不過眼下既然蔡邕來了,那就借他弟子一用。
自然,蔡邕也聽懂了楊秋的言外之意,那便是他們對他的弟子顧雍感興趣。
相隔如此之遠,定然不會存在什麽仇怨,但也不能給自己的弟子帶來麻煩,於是蔡邕試探著問道。
“不知將軍為何對元嘆感興趣?”
“蔡先生也在楊家軍這裏停留了許久,來來往往有如此眾多的商隊,可惜大多都是北方的商隊前來。
實際上我們也期望能夠拓展一下南方那邊的商隊往來,所以還請蔡先生幫忙牽線搭橋,讓彼此認識一下?”
當然不能直接提及造船之事,不過以做生意作為理由,倒也頗為合理。
蔡邕在此地逗留許久,自然目睹了楊家軍轄下這片土地商業有多繁榮。
那些精美的瓷器,雕刻工藝精湛的琉璃,還有他在享用佳肴時所用到的食鹽與白糖,無不讓他深深沈醉其中。
近來,他還穿上了在楊家軍這邊頗為流行的棉衣以及內穿的羊毛衣衫,只覺溫暖異常。
而這些物品倘若銷往南邊* ,必定能夠賺得盆滿缽滿。
雖說身為漢臣似乎不應協助楊家軍壯大實力,然而蔡邕今日似乎提不起警惕之心,反倒沈浸在剛剛那首飽含淡淡哀思的曲調之中,這讓他莫名地開始想念起顧雍這位弟子了。
反正即便沒有他從中牽線,這些商隊也會源源不斷地前來,想來應該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於是,蔡邕應下了楊秋的請求,他願親自給自己的弟子寫一封信,而楊秋他們這邊將會將信件夾雜一同寄去。
在解決完這件事情之後,蔡邕一時琴性大發,彈奏了好幾首曲子,並且還和令狐邵一起詩文弄雅了好一會兒。
這之後,他似乎這才終於想起了一件正事。
不對呀,他來之前的那件事情到現在還沒問清楚呢。
於是,楊秋還沒來得及離開,蔡邕就已經詢問起他一直想要問的那件事。
“將軍,你借給我的那些書籍,我近日發現所有的字體竟然都是一模一樣,所以這些書籍並非由人抄寫而成,對嗎?”
這個問題,楊秋先是看了令狐邵一眼,只見令狐邵上前一步開口了。
“蔡先生是想問這些書籍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嗎?為何能夠做到字體保持一致?”
蔡邕連連點頭,此事實在是太過重要了,重要到讓蔡邕覺得,似乎這件事情能夠給這個世道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初我也曾前往洛陽見過熹平石經,先生所做的事情,千秋萬代都會被後人銘記。
而我們楊家軍則是將字的反向刻在木板之上,然後再印刷在紙張之上,所以字體都能夠保持一致,此種方法我們稱之為印刷……”
“原來如此,竟然是這樣!吾剛剛竟然未曾想到。”
蔡邕瞬間驚嘆不已,他怎麽就沒想到運用這種方法呢?
其實這根本算不上什麽奇妙非凡之事,就如同官員們平日裏所使用的印鑒一般。
這本來已經運用在生活當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竟然沒有人想到用紙張來印刷。
但隨即,蔡邕又意識到,真的是沒有人想到嗎?
其實是因為紙的成本過高,像楊家軍這般大量印刷書籍,在漢廷那邊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更何況,身為世家大族出身的蔡邕,他瞬間就洞察到了印刷之術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倘若能夠大規模地印刷經學典籍,並且還能像楊家軍這樣開辦大量的學堂,教導眾人讀書習字,那豈不是天底下千千萬萬的人都能夠識字讀書了?
這是一件多麽冒險的事情,蔡邕不由得震驚地看向了楊秋。
“將軍竟欲使天下之人皆讀書習字?”
這世上當官的位置只有那麽多,若是人人都讀書習字,還有誰會願意種地,誰會願意做工匠,屆時這天下豈不是要大亂?
蔡邕所認為的天下太平,就是人人各司其職,每人都安分守己,在自己所屬的階層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就如同先賢所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般,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職責,父要盡父的義務,子要守子的本分,如此各安其位,天下方能有序,
倒是一下子將印刷術最大的危害或者優點想了出來,楊秋沒有直接正面回答,反而是先向蔡邕問了這樣一件事情。
“蔡先生,您有諸多作品文采斐然,若是百年千年之後,蔡先生覺得您的作品還會流傳於世嗎?”
這個問題讓蔡邕一時有些不好回答。
從情感上來說,他自然希望千百年之後還有人記得他這樣一個人,記得他的作品。
但若是直接說自己的作品會流傳,是不是顯得太不謙虛了?
“和眾多先賢相比起來,我的作品其實不值一提。但人可能都是有那麽一點妄想,若千百年之後還有人誇讚我的作品,我想那會是一件令我非常高興的事情。”
這個回答顯得較為中庸,楊秋笑著說道:
“我堅信蔡先生的作品定會一直流傳,但或許千年百年之後,大家爭論的並非蔡先生的作品本身,而是爭論那些作品到底是不是蔡先生所作?”
“何意?”
蔡邕有點沒弄明白楊秋這句話的意思,楊秋笑著隨意拿起了一本書。
“倘若蔡先生的書籍無法大規模印刷流傳,往後只是少部分人手中持有抄寫的書籍。
幾百年之後經歷一些戰亂,又或者遭遇一些火災水災,只有少部分人手中有所謂的蔡先生文集作品,到時候再有一些人假借蔡先生的名來偽作。
恐怕那時的人也難以分辨到底哪一個作品是蔡先生所寫了,因為流傳於世的書籍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這樣的解釋實在是太過清晰明了,蔡邕原本以為自己作品流傳於後世的最大困難是其不夠被人喜歡與接受,會被人遺忘。
但此刻他才明白,最大的困難是因為書籍實在是太難流傳到後世了。
隨便一點火災,一點戰亂,就足以毀滅大部分典籍。
這件事情在以前就已經多次發生,就像是如今仍未平息的今古文經之爭,恰好楊秋這個時候也開口了。
“蔡先生也知曉今古文經之爭,所以對於傳承這件事情,蔡先生覺得最為重要的是什麽?是讓儒家永遠立於朝堂之上,還是有無數的書籍能夠讓天下人流傳?”
在漢朝,又或者是上下幾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傳承都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甚至這種事情在某些時候比個人的性命還要重要。
就如同到現在都還沒有平息的今古文經之爭,兩邊的人為這件事情爭鬥了數百年,那可謂是你死我活。
畢竟道統之爭,向來就是有我沒他。
蔡邕其實對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都有所了解,但他相對更傾向於古文經學。
畢竟今文經學喜歡結合陰陽五行、讖緯之學,還常常喜歡微言大義,蔡邕著實不讚同今文經學這種治學的態度。
而兩邊爭了這麽多年,原因就是因為當年的傳承沒有做好。
說起來這件事情還跟秦始皇有些關系,焚書坑儒這件事情確實是對他的汙蔑,但他當年也確實坑殺了一些方士,燒毀了一些書籍。
只是後來儒家喜歡裝可憐,把自己置於受害者的位置上,好像他們是最大的受害者。
但不可否認在這個過程當中,再加上數年的戰亂,確實有很多書籍遺失在了時間的長河之中。
所以今文經學就這樣誕生了,當時很多儒生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然後用隸書的方式記錄了下來,這便是今文經。
至於古文經,據說當時有一批典籍藏在了孔子舊宅的墻壁之中,後來被人找了出來,還有一些是在民間征集而來的。
這其中有沒有政治運作現在已難以說清,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之爭,雖然存在利益之爭,但其實也是因為傳承出現了問題。
所以楊秋的這一發問,蔡邕自然理解了楊秋的言下之意。
只有將書籍傳遍於天下,讓知識傳播在越來越廣的人群當中,文明的傳承才不會出現問題,這似乎很有道理,簡直讓人無法辯駁。
可是這件事情的危害究竟有多大?這位女將軍到底是否清楚?
楊家軍的政治宣言已經流傳到了漢廷,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勞者有其得,不得不說,這樣的世界似乎沒什麽不好。
但是想讓天下人都讀書識字,這還是太過冒險了,所以蔡邕沒有再詢問關於印刷術的事情,反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將軍覺得,天下動亂的根源是什麽?”
“因為饑餓。”
楊秋的回答極其簡潔,沒有任何花言巧語,更沒有對聖人的言語進行引經據典,也沒有說什麽天子昏庸,朝堂大臣不賢,又或者是宦官之徒橫征暴斂。
雖然這些都是導致動亂的原因之一,但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不管哪個人貪汙了,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糧食不夠吃,大家饑餓才會造反。
小部分的叛亂各有各的緣由,但能讓天下千千萬萬的人響應,就是因為饑餓。
這一個答案大大出乎蔡邕的意料,他原本以為楊秋會說什麽天子昏庸,宦官橫征暴斂之類的話語。
“那將軍是否可知,天下千千萬萬的人都讀書了,人人都想當官,到時候還有誰會想去種地,到那時天下的人還能吃飽飯嗎?”
“難道讀書就要為官嗎?”
楊秋此言一出,蔡邕還未能理解其中深意,楊秋便已經繼續闡述起來。
“楊家軍治下的學堂,讀書習字之後,會有人專門鉆研農學,有人專門鉆研工匠之學,有人專門鉆研數術,有人專門鉆研兵法,有人專門鉆研醫學……蔡先生難道不覺得,這些事情的傳承同樣極為重要?”
這番話一說出來,蔡邕更是感受到了一種驚訝和深深的擔憂。
他想到了楊家軍治下的商業繁榮,想到了這位將軍任用的官吏似乎很多都並非儒生出身。
“將軍莫非想要拋棄儒學治國?”
這豈不是要與天下的士子為敵。
楊秋輕笑出聲。
“蔡先生誤會了,天下萬事萬物,本就各有其效用。
有人讀書明理,心懷天下;有人經商逐利,通財達貨;有人務農植桑,耕耘稼穡。
儒者以教化啟民智,墨者憑強工興百業,法家依律法治黎庶,兵家借謀略壯國威,農者勤耕耘飽民眾,商者常奔波富國民。
天道既讓萬事萬物皆具不同優長,原是要讓眾人各盡其能治理天下,而非相互鄙夷,更不是徑直劃分什麽三六九等。此等做法,實乃荒謬至極!”
蔡邕聞言,他整個人都忍不住站立起來,身體顫抖不已,這是多麽瘋狂的舉動。
“將軍此舉,簡直瘋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